TA的每日心情 | 奋斗 2020-4-22 18:27 |
---|
签到天数: 253 天 [LV.8]以坛为家
社区贵宾
- 积分
- 11471
|
《南京大屠杀全纪实》:反思历史 勿忘国耻
77年前的12月13日,日本侵略者攻破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日军残暴地屠杀了已经放下武器的中国守城官兵和普通市民达30余万人,在中国人心头和中华民族史上留下了一段永远难以愈合的伤痛。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前夕,作家何建明推出了近60万字的报告文学新作《南京大屠杀全纪实》。 作为向首个国家公祭日的献礼之作,何建明认为,《南京大屠杀全纪实》担负着艰巨的社会责任:让人们勿忘国耻家仇,让历史的教训一代代传承下去。
何建明以大气磅礴的文笔和详尽的事实,以第一手资料以及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震撼着读者,以犀利的拷问使我们深刻反思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及其历史教训和现实意义。作品已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4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出版重点选题”。
“知己知彼,百战不怠。”何建明的写作,不仅仅是呈现,而有更多对于大屠杀事件背后的反思。
更关键的是要反思战争
何建明表示,这部作品与此前已有的同类题材作品相比,更加注重全面性、客观性以及对事件本身的分析。在选取素材、设置结构等方面,他努力将南京大屠杀置于历史和民族的长河中进行观照,以全球化视野和长远眼光进行思考和写作。中国年轻的一代如何看待如“南京大屠杀”的事件,从而如何来树立正确的爱国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我们需要重视的问题。国家举行抗战和“南京大屠杀”的公祭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形式。但还远远不够。一个仪式上的沉默与哀悼,只能在大环境、大氛围中给人瞬间的感动,只有通过深入的了解、冷静的思考、潜移默化的教育,才能从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中认识个人、国家、时代层面的种种深刻的问题,在一个人内心构筑起信仰、坚定主张。
中国的公祭日迟到了77年。作为施暴者,日本人在南京大屠杀的第五天就祭奠他们死去的2000多个日本兵,并且每年在广岛举行公祭仪式。从淞沪大战到南京大屠杀,中国有50多万人死于战争。何建明感到痛心的是,如果不是钓鱼岛纷争,如果不是安倍晋三一次次挑起事端,我们年轻一代还有多少人知道南京曾经发生过如此灭绝人性的大屠杀事件?
“今天的中国比70多年前强大,军队与装备也强大精良得多,但仅仅有这些还不够,我们中华民族到底应该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悲剧中吸取些什么?这是我要写这本书的目的。”何建明说。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图书数以百计,资料性的研究成果堆积成山,但有影响的纪实文学作品只有两部:一部是原南京军区的作家徐志耕写的,一部是华裔女记者张纯如写的。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些作品或视角单一,或因资料有限,不能全方位、大视角地深刻揭示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罪行全景。在今天的年轻人心目中,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概念,似乎还基本停留在《南京!南京!》和《金陵十三钗》等电影故事上。
动笔之前,何建明查阅了4000多万字的历史档案,不止了解中日两国的资料,也了解国际形势,采访了南京城那些年长的幸存者和诸多研究专家们,包括日本人写南京大屠杀的资料和军方资料。了解越多,他的发现越多。为什么出现南京大屠杀?抗日战争为什么打了8年?他觉得,告诉读者南京大屠杀的本来面目是重要的,更关键的,是要反思战争。
勿忘国耻
抗战期间中国人民所遭受的巨大灾难,除了南京大屠杀,还有诸如重庆大轰炸、731细菌部队恶行等等,对于这些战争,我们始终缺乏全面的观照和反思。相较于苏俄对战争进行的文学表现,中国战争文学史亟待对大节点、大事件、大灾难予以足够深广的文学观照。何建明说:“我不是战争罪行的研究者,但过去的漫漫日子里,我天天沉浸在浩如烟海的日本侵略中国时所留下的种种罪行的史料和实物之中,我常常有种窒息的感觉,因为它太沉重,太悲惨,它必须让所有人铭记!”何建明试图以科学解释“30万人”的概念:一个人在绝望的时候所发出的声音为15000HZ。30万人若同时发出绝命的怒嚎,产生的巨大震撼力超过8级地震,能将20层高的摩天大楼推倒……
30万人的生命!几十年来,日本人可以用一句轻飘飘的话一笔勾销,竟然还说是我们在“说谎”,是“中国人自己编出来的南京大屠杀”!当年日军在血腥大屠杀的同时,对南京严密新闻封锁。先将南京城内的中国新闻传媒机构破坏殆尽,又切断了南京与外界的所有电讯联系,还严禁一切中外人员,包括外国新闻记者进出南京。当时南京成了全世界新闻视野以外的一个被隔绝、被孤立、被封闭的城市。而以战争手段残害了3500多万中国人的日本,竟然在中日邦交正常化十年后的1982年,突然搞了一场闹剧,他们的文部省将日本中学教科书中原来一直清楚表述为“侵略中国”的文字改为“进入中国”。此番掩饰其在二战时犯下累累罪行的军国主义复辟行为,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审判中,南京大屠杀的日军最高指挥官松井石根被判绞刑,为其叫屈喊冤者仍不乏其人。他们的过分猖狂和无耻行径挑起了我们民族的旧伤痛。
“公祭,必须公祭!这既是对自己死难同胞灵魂的安抚,也是给那些犯罪者的警示。”何建明说,“任何一个有良知和正义感的人,想到在我们美丽古都的城内城外到处血流成河、极尽烧杀奸淫的一幕幕情景时,你不可能无动于衷,你不可能不在胸中燃起怒焰!然而,面对日本侵略者如此野蛮的行径,面对有可能悲剧重演的未来,我们的民族和我们的人民是否还有应有的警惕,是否准备好了应有的防御,是否准备好了不再惨遭失败的应对保障?”在作品的最后,何建明向国人提出了一个个振聋发聩的拷问:我们的民族是否还有血性?我们为何总是容易好了伤疤忘了痛?新一代人应该牢记些什么……没有血性的军队、没有血性的民族,是永远没有希望的,也是不可能真正走向强盛的;中华民族从来不是好斗的民族,然而我们不能因为祈求和平而放弃强体硬骨的血性精神。具有血性精神,并非等同培养野蛮,而是包含着坚定、坚韧,勇敢、果断,视死如归、勇往直前,捍卫正义等。他认为这些才是自己写此书的根本所在。
何建明表示,和平是我们永远的期待和追求,但战争并没有随着人类发展而消失。牢记历史教训,防止悲剧重演,是我们不能动摇的信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