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登录

查看: 1647|回复: 0

[文化寻踪] 宗炳 宗台 宗槐:登三湖宗家台,品味古的涵韵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1-10-13 16:10
  • 签到天数: 405 天

    [LV.9]大名鼎鼎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社区币

    小编

    Rank: 8Rank: 8

    积分
    234877
    发表于 2017-3-3 11:42: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QQ图片20170303115048.jpg
    (江陵县民政局地名普查办供图)

    初秋的一天下午,骄阳依然似火,大地依然笼罩在热浪滚滚的薰蒸之中。我撇开浮躁,走出喧嚣,登上了三湖农场宗家台。

    登宗台有东、北、南三条小径,东面尺余宽的小径虽蜿蜒曲折、荆棘丛生,却能领略“一弯浅水贯南北,半河莲花半河菱”的美景,且距宗台行程最短,游人多由此登台。穿行在自然与人文交融的东面小径上,我踏着浓浓的、漫长的历史,品味着“古”的内涵。

    昔日三湖,烟波浩渺,白水接天,宗台只是万顷碧波中的一方陆岛。公元401 -402年,时任东晋南平太守的宗臧在此为其弟宗炳筑庐砌屋。由是,一代先贤,我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美学家、古琴乐理家、哲学家、佛学家、旅行家宗炳即在此台隐逸四十年,直至步入他人生的终点。由是,这方陆岛即以宗姓命名宗家台。

    宗炳平生“好山水、爱远游”,工书画”。他创立的“小中现大”,“以形写形、以色貌色”,“神托于形”等山水画理论,比十四世纪文艺复兴中期意大利画家勃吕奈莱斯克的“远近法”早1000余年。他提出的佛教教义与儒家精典“并无冲突”、“相互包容”及“神形分殊”论在中国思想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晚年的他自感“老病俱至”,体力渐减,唯恐处世时日无多,故其在精心撰写《画山水序》、《明佛论》的同时,也常常借助青灯黄卷,夜以继日地把脑海中的名山大川等自然景致勾勒出来, 或直接涂绘于墙壁之上,或绘成画作悬于室中,最终成就了他“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栖丘饮谷”、“卧以游之”的快意人生。

    尽管斯人已去,但其故居遗址依旧,宗槐依旧。

    史书上记载的宗家台:长宽各30米,有亭台楼阁,毁于明国初年。在饱经风霜雪雨和兵燹战火的洗礼、1500余年漫长岁月的雕琢,以及附近居民吞食般的开垦之后,如今的宗台已成为南宽北窄,向西南倾斜的坡地,北部最高处也仅高出周围地面一米有余,似乎即将台已不台了。

    登上宗台,就投入了巨槐的绿荫之中。微风吹来,倍觉清凉。于是,原本舒张的毛孔开始收缩,汗腺分泌减缓。

    宗台历史悠久,然“古”味不足,除偶见游人拾起二三瓦砾或瓷片端详一番并收入行囊外,唯有巨槐堪称为“古”。

    有人说巨槐是宗炳当年亲手所栽,也有人就此说提出质疑,然究系何人植于何年何月想来已无法考证,只闻三湖人称其为”宗槐“。

    宗槐基部酷似人为掘有一洞,洞内能容牯牛歇憩,然则那洞实为雷火烧造就,炭痕斑驳,依稀可辨。

    宗槐平卧于地面的部分,三人合抱粗细,状若虬龙,张牙舞爪,令人遐想万千……

    宗槐独木成林,“虬龙”躯体上主干林立,枝繁叶茂,绿荫浓密,宛如一群淳朴的三湖人绽露笑容、挥舞着手在喜迎游人,并展示着自身的风采。

    宗槐的众多主干在阳光下绿叶葱翠,在风雨中昂扬参天。据至今仍居宗台旁边的70多岁宗氏后人宗大明讲:他爷爷曾经告诉他那根最粗的主干,是民国初年宗槐遭遇雷劈后焕出来的第二春。其余粗细不匀的主干,均系他看着长大,分别是上世纪四十年代、九十年代两次雷电给宗槐带来的“第三春”、“第四春”。

    走近宗槐,我不禁为之一振,继之,肃然起敬。因为它实在太粗、太高、太大,太茂盛,既象一尊古老的雕塑,更像一个不息的生命轮回。奈何斯人已渐渐淹没于历史长河之中,且今人大都只注重近、现代的名人,此地空余宗台与宗槐。然而令人欣慰的是,三湖农场近年成立了宗炳文化研究会,已有人开始搜集关于记载宗炳的文物、文字,并着手研究和传播工作了。

    抚摸宗槐.只觉得“虬龙“流淌着故事、镌刻着光阴,它的枝杈更洋溢着激情。蓦然,一个不解之惑涌上我的脑际:这宗槐历尽沧桑,屡遭雷电,为何还能生生不息,根深叶茂,世代延绵,弥久常青?观之,思之,答案油然而生:首先是这里的土地肥沃。它的土质母体为新生代第四纪沉积体,它的土壤由近代河流冲击和湖淤沉积而成,有充足的营养供给宗槐生长。其次是这里的雨水丰沛。常年降雨量1100毫米左右,平地800毫米深处即能冒出汩汩的地下水,适时的降雨和清彻如碧玉的地下水,无时无刻不在滋润着宗槐和土地。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1500多年来,宗台即是文人墨客凭吊先贤、怀古寄情之地;近几十年来,宗台已成为武汉、荆州等地艺术院校教授、学者、画家及其学生们访大师故里、寻创作灵感之地,从而给宗台披上了神秘的面纱,宗槐也便有了神秘的护佑,加之民间流传的那些说不尽道不完的故事,致使人们只有敬仰之心,哪敢生出砍伐之念。

    告别宗槐,我仍然沉浸在宗槐传递的宗台遗韵之中。日月无休地绕着苍穹轮回,历史不停歇地迈着铿锵的前进脚步,我衷心期盼三湖人切实保护好宗台,保护好宗槐;切实传播好宗炳文化、利用好宗炳文化。我祝福宗槐永远伫立,长得更大、更高、更粗、更茂盛,永远荫庇三湖的子子孙孙。我祝福宗炳文化通过融合更多的科学理念和时代精神,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生发出更多新的枝叶,以促进中华文化更加繁荣、更加昌盛。(来源:江陵县史志学会/汤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