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永远找你妈,你想过这个问题吗?
微博上曾经流传很广的一个段子,这个段子无数人一边喊着“戳中”一边疯狂转发,看来大部分家庭都上演着相同的场景。而这个段子每到母亲节、三八妇女节,必被翻出再疯狂转发一次。
再看一个段子——“看完后,真的掉眼泪了:女+马=妈,为你做牛做马的女人就是妈,你怎能不爱她?3岁时:妈咪,我爱你。10岁时:妈,随便啦。16岁时:我妈真的很烦。18岁时:想要离开这个家。25岁:妈,你当时是对的。30岁时:我想要去我妈家。50岁:我不想要失去我妈。70岁:只要我妈还能在这,我愿意为了我妈放弃一切。对于妈妈,我们说的话最多的是:“妈,我衣服在哪?”“妈,咱们晚饭吃什么?”“妈,我能出去么?”“妈,我饿了。”而对于爸爸,说的最多的话是:“爸,我妈在哪?”我们都有一个好妈妈,爱她的请转发。”
毫不意外,这两个段子在网上引起了疯狂的转发,大家一边喊着“妈妈我爱你!”“妈妈辛苦了!”一边喊着“好感动”!但是想想这表面上热闹感人的场景背后发生了什么,实在是让人开心不起来……
人人都在歌颂“伟大的母亲” 以至于母亲不伟大简直不好意思见人
在所有显示温馨祥和场面的电视中、广告中,无一不是呈现一幅母亲、妻子在厨房里忙碌的景象。
中国的妇女总是以特别能容忍的面貌示人,她们处处以苦修者的状态,牺牲自我来顾全家庭其他成员。如牛马般劳作,污垢的面庞,蓬乱的头发,弯曲的脊背,背着家人吃残汤剩饭……这些画面一次次地将我们感动得稀里哗啦的。一次次的赞美构成了我们对母亲的理解。
赞美诚无错,但在一次次声泪俱下的赞美背后我看到了两个血淋淋的字:鼓励。无视母爱的付出,甚至是无视母亲们遭受到的不公正,而去赞美现实中加诸她们身上不得不承受的苦难。这实在是一种很怪异的现象。
这种对于“好母亲”(而“好”的标准,就是无私奉献、一切以家庭和孩子为重、毫无自我诉求)的道德化唱高调,不仅是种令人恶心的骗局,而且遮蔽了为人母者的真实处境,使我们严重漠视现实中女性生育所面临的困境。我们从来没有尊重过母亲本身,我们只是在利用和玩弄“母亲”这个概念。
对母亲妻子的赞美 总是口惠而实不止
人们总说母亲的爱是千言万语也说不尽的,可千言万语说了这许多年,翻来覆去的其实也就那么几句话,每年出现在媒体上对母亲、妻子的歌颂,也都大同小异,缺乏创意。其实匮乏的不是语言,而是对母亲形象和两性关系的理解,尽管每个人都有一个活生生的母亲和各不相同的家庭关系,但在这个节日里被推出的却多是同一种母亲的形象“倾心爱护儿女,并且从中体会到极大的满足”;以及同一种亲子关系“以母亲不求回报的付出为基础的和谐幸福”。而围绕着这些虚假的建构,能够堆砌的也只有一些浮泛空洞的溢美之辞。
其实,在做母亲的感受中,有喜悦满足,但也肯定有失落烦忧,传统性别结构下尽母职是女性的规定义务,当代的母亲更多了一层双重角色间的奔忙挣扎,恐怕谁也说不清,母亲这个称谓所象征的种种美德,哪些是母亲/妻子的“天性”使然,哪些来自她们的无奈承担。
将母亲、妻子的奉献合理化毋庸置疑化 让女人在道德高台上被捆绑
直接给”母亲“套上一个崇高伟大的道德光环,这个光环不容拒绝和推辞,否则你就不是一个好母亲。进一步说,一个母亲只能是一个”好母亲“,否则她甚至不算是”母亲“。
而作为儿子,只需轻松表一下态——“爱自己的妈妈”便可全然抵偿妈妈为其做牛做马的一生,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不会有丝毫愧意;相反,通过声称“爱妈妈”,他重新占据了一个“好儿子”的道德制高点。
按照“为你做牛做马的女人就是妈,你怎能不爱她?”的逻辑,反过来便是:“一个值得男人爱的女人就是一个甘愿为他做牛做马的女人”,而女人只有甘愿做一个“为他做牛做马的妈”才算是好女人,甚至这才是女人应尽的天职。
这一将母亲的无私奉献合理化、正当化的行为淡化了乃至消解了对母亲现实困境的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