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登录

查看: 4569|回复: 0

江陵记忆:古河、古寺、古桥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1-10-13 16:10
  • 签到天数: 405 天

    [LV.9]大名鼎鼎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社区币

    小编

    Rank: 8Rank: 8

    积分
    234877
    发表于 2020-7-20 10: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微信图片_20200720101938.jpg
    资福寺(现名资市镇)是江陵的古老集镇,一条古河从北向南穿城而过,古时叫荆河,现在叫西干渠。这条河北通岑河、沙市,南过郝穴、洪湖,东可到三湖、长湖,西可通滩桥、观音寺,河水四通八达,全长数百里,灌溉两岸数千亩良田。河上大小船只扬帆南来北往,人们生活物资都是从这条河上用船从沙市、郝穴等地运来的。弯弯曲曲的小河,清澈见底,鱼虾自由戏游,两岸柳绿成荫,环境钟灵毓秀,民风淳朴,养育了一代又一代资市人,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勤劳善良、聪明睿智的优秀人才,成为国家栋梁,资市人民视古河为母亲河。

    据老人们讲,这条古河是古云梦泽的遗址河,流淌了几千年,因河水南北走向,自然就形成了河东、河西。为了互通往来,两岸百姓在镇的南面和北面搭起了两个简易木桥,北桥在寺庙白果树旁,南桥在祝堤子、彭家台之间,这两个所谓的桥,只不过是几根树木支撑,上铺一块木板,结构很简单,桥上只能单人行走,既不方便又不安全。每到河水上涨,桥就被水淹没,行人无法过桥。

    有一年,河水猛涨,南北二桥被水冲垮,河东河西人们只能隔河相望。每逢初一、十五,河东的香客要过河到河西资福寺烧香拜佛,无桥不能过,使虔诚的善男信女们干着急。在这样的情况下,当时古镇上的乡绅和庙里的长老共同商议,提出在街中心地段河上修建一座大石桥,方便两岸百姓往来。修桥经费从哪里来?经乡绅、长老商量,由寺庙长老派和尚四方化缘,乡绅向各家各户集资。因为修桥补路是行善积德的好事,人们都愿意捐资出力。不久古镇中间河段上一座长二十米,宽八米的石拱桥修建成,因在资福寺旁,百姓习惯地称它为“寺桥”,至于真正桥名叫什么,因时间久远,现已无法考正。有了大石桥,两座木板桥就成了历史,后人所说的“南桥垱,北桥垱”,就是它们的遗址。

    见过古桥的老人说,寺桥的整个结构完全用石头修建,两边的桥墩都是大石头,石头衔接处用糯米浆灌注,桥面铺着青石板,中间桥洞呈半圆形,两头成梯形可防滑,桥两旁的栏杆用石板做成,栏板上雕刻各种花草纹饰,栏板之间有一根石柱,每根石柱上有一个形态各异的石狮子,工艺精雕细刻,体现了我国古代工匠的技艺和智慧,整个石桥造型雄伟壮观,带有浓厚的中华文化元素。

    资福寺古庙和石桥建于何时,历来争论无定数,有说两晋,有说南北朝,亦有说唐朝。可以肯定地说,修建资福寺在先,寺庙建成后,为了方便古河两岸百姓烧香拜佛和互通往来,又在寺庙旁修建了石桥。1941年寺庙被日本飞机炸毁后,古寺只剩下部分断壁残垣和一棵千年白果树。1948年,国民党乡长黄某某(范渊人)要拆除残余寺庙,我岳父张必宣参加拆庙,在拆下来的一根横梁上明显写着“尉迟恭领修”几个大字。这就充分说明了资福寺和石桥是唐朝时代的建筑物。

    由于有河、有寺、有桥,到资福寺拜佛的人越来越多,庙里香火越烧越旺,街上店铺也不断地增加,各家生意也越来越兴隆。每逢农历双日热场,街上人山人海,车水马龙,河东河西赶街的人川流不息,茶肆酒楼,小吃餐饮,都是宾客满坐。京广杂货商店、油铺、米铺、杂粮行、花行,买货卖货的人推进涌出。古河两岸泊满了商船,热闹非凡,真是“日有千人拱手,夜有万盏明灯”,难怪有人把资福寺比做小沙市。

    每逢端午节,都要举办龙舟赛。划龙船是为了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在这个季节里,田里麦子、菜籽等农作物都已经收割了,水田稻秧也栽下去了,过端午节正好让辛劳的农民们乐一乐。从农历四月起,各村的农友就开始筹备,训练划船人员。到了端午节这天,资福寺周围方圆几十里的乡村,各色各样的龙舟都划到内荆河,云集在寺桥两旁,举行大规模的龙舟赛。

    记得有一年的端午节,河上划来了几十条龙船,划龙船的人个个穿上彩衣,喊着整齐的号子,整齐的划浆,非常好看。龙船中,有几条叫灯龙船,所谓灯龙船就是用红黄绿绸布在船上搭成彩蓬,船上的人穿着戏服,戴上戏帽,手拿道具,扮演的各种戏剧人物,在琴师的伴奏下,一边唱戏,一边划船,船上彩旗飘扬,锣鼓宣天,加重了节日的气氛。

    在龙舟队伍中,还有几条特别的龙船,船上全部是妇女,她们个个装扮漂亮,斗志昂扬,划浆优美,号子动听,真是巾帼不让须眉。人们观看了女龙舟表演后,水上又划来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龙舟,船头船尾安装木雕的龙头、龙尾,水手穿着一色金黄龙衣,由南向北划过来,整齐的锣鼓声和的划船号子声以及飞快如梭的速度特别引人注目,仿佛像一条真龙来到人间,把龙舟赛推向高潮,为节日增添了新的亮点,观众大饱眼福。据说这条船是街道搬运站的,龙头龙尾是站长张继武从沙市借来的。

    1954年4月的一天下午,天空乌云密布,忽然一声巨响,石桥突然断裂,倾刻之间整个石桥坍塌。当时还塌死了两个人,一个叫杨光元,是岑河人,常年在桥上卖小商品,兼收购鸡蛋;另一个叫向某某,是个学生(先进村人)。那天下午,有人发现桥有异常响动,桥上的人见情况不妙,迅速向东西两边跑下桥去,唯独杨、向二人不动。杨光元还在数收购的鸡蛋,口中念着:“一三、二三、三三……”,而姓向的学生正好放学在桥上抱着桥柱上的石狮子看杨光元数鸡蛋,突然一声巨响,杨、向二人随着桥塌被埋压在水下,结束了两条鲜活的生命。

    后来听老人们说,塌桥原因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飞机轰炸资福寺,古镇炸毁了很多民房,古寺也被炸毁,古桥虽然没当场炸塌,但桥身已炸损,成了危桥。由于长时间的雨水侵蚀,古桥坍塌也就是个时间问题了。古桥塌后,人民政府在寺桥原址上修建了一座木桥。后来根据资市镇的建设需要,在河道南北两处重新修建两座钢筋水泥桥,新桥连着街和公路,可通往全国各地。河道两岸重新修整,促进了经济发展,千年古镇面貌一新。人们休闲时,在古寺遗留的银杏树下品茶,笑谈古今事;站在桥上,极目远眺西干渠,两岸美景尽收眼底,成了古镇一道新的风景线。


    本文部分历史素材由焦彦春先生提供,在此致谢。


    (作者:江诗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