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21-10-13 16:10 |
---|
签到天数: 405 天 [LV.9]大名鼎鼎
小编
- 积分
- 234971
|
夏日清风徐徐拂过江汉平原的乡村,犹如奏响一首首激情四溢的“三夏”大忙进行曲。在六合垸农场鸭子湖分场红星队,一格格稻虾田里,刚刚收获完小龙虾,周传银已经整好田种上了水稻。
周传银是松滋洈水水库的移民户,70年代落户六合垸农场。作为农场农工,就是与土地打交道“靠天吃饭”的庄稼汉。他因家庭子女多而致贫,但他始终抱着“再苦再累也要将子女抚养成人”的初心,通过勤劳双手,扭转生活颓势,终于走向幸福安康新生活。
愁——温饱线上的挣扎 周传银、李菊玲夫妻俩育有三儿一女。女儿周菲1992年出生,三个儿子是三胞胎,1998年出生。1998年的那场大洪水,使得他家的棉花大面积绝收,让原本并不富裕的周传银一家,更是雪上加霜。
90年代,六合垸农场生产队按劳动力分田,周传银家分到40多亩田。2002年至2004年,因农产品价格降到历史低点,农场发生“抛田撂荒潮”。夫妻俩捡下别人撂下的耕地,年复一年,靠种植水稻、油菜、小麦这些常规作物维持基本生活。
2010年,农场“两田制”改革后第6年,周传银东借西凑2.88万元购买了120亩商品田。他认为自己没有别的手艺,只有多种田才能多赚钱。周传银说:“我们靠老天爷吃饭,就怕遇上大灾,可怕什么来什么,连续几年不是遇到干旱就是遭遇涝灾。”
苦——初试虾稻共作 精准扶贫的号角吹响以后,面对在温饱线上挣扎的周传银一家,六合垸农场红星队职工代表民主评议会通过了将其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提议。
2015年
周传银一家被纳入低保,列入健康扶贫范围;
2016年
两个儿子享受“雨露计划”助学扶助;
2017年
获得精准扶贫贴息贷款10万元;
2018年
发放虾稻田奖补资金2.4万元,危房改造补贴1.5万元……
靠党和政府的帮扶解决了基本问题,站稳脚跟的周传银夫妻俩满怀恩情。可眼看着农作物增产增收的空间越来越小,致富的出路在哪里呢?夫妻俩萌生了养殖小龙虾的念头。
扶贫工作组得知情况后,一边让养殖户在田间地头传授养殖经验;一边带周传银等农户外出学习取经。为了帮助养殖农户,分场积极改善硬件条件:投入70余万元清挖沟渠2.3万米,架设电网2400米、硬化公路2350米,有效改善小龙虾养殖规划区的生产条件。
2016年,周传银吃下“定心丸”,抓住小龙虾养殖黄金时间,将84亩水稻田调整为“虾稻共作”种养模式,第一年除去成本基本保本。周传银对第一次收虾子的情形记忆犹新:“凌晨12点多就开始起虾网,一直干到早上五点多钟,收了1千多斤,真是高兴啊!”两口子吃住在虾棚,初试虾稻共作,虽说辛苦,但他们苦中有乐,乐在其中。
乐——未来可期
积累一定种养管理经验后,2017年,周传银将产业扶贫贷款10万元投入生产中,虾稻面积由84亩虾稻田扩大到119.3亩。
2018年小龙虾收获的季节,源源不断的小龙虾被运往市场,周传银的腰包也一天天鼓了起来。年底算账时,周传银难掩内心的激动,他第一时间向扶贫干部报告内心的喜悦:虾稻综合纯收益18万元!
那一年,周传银向分场、总场提交了《脱贫申请》,并获得批准。脱贫的路子选对了,短短3年就摘去了贫困的帽子,可周传银的致富梦远不止于此,将女儿和三胞胎儿子培养成才才是他们夫妻俩最终的心愿。
在大人们勤劳致富优良品质的影响下,姐弟四人,一个不落纷纷考入理想的大学。现在,姐姐周菲和丈夫开始自己创业,三胞胎中周学、周博今年6月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周硕当兵退伍后继续在大学完成学业。
大半辈子深耕土地,勤勤恳恳,埋头创造。周传银、李菊玲的梦想一步一步变为实现。特别是2020年疫情发生后,生产受到影响,收入有所减少,扶贫干部出主意、想办法,组织虾饲料、联系销售渠道,巩固扶贫成果。
而今,刚过50岁的周传银、李菊玲夫妻终于可以舒展眉头,实现了自己的夙愿--抚养孩儿长大成才。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祝愿他们的未来——可期。
撰稿人:朱民
————END————
来源:江陵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李韵秋 记者:王心宇
责编:邓曼 编审:戴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