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郁闷 2015-8-29 00:44 |
---|
签到天数: 82 天 [LV.6]锋芒毕露
见习会员
- 积分
- 2581
|
万庆良(资料图)
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万庆良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
万庆良,男,汉族,1964年2月生,广东五华人,1986年11月入党,1984年7月参加工作,华南理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管理学博士。现任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
万庆良同志简历
1981-1984年 嘉应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中文专业学习
1984-1985年 嘉应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团总支书记
1985-1986年 梅县地委讲师团教员
1986-1991年 梅县地委宣传部干事、副科长(其间:1989.03- 1991.01挂任平远县石正镇党委副书记)
1991-1992年 梅州市文明办主任
1992-1993年 梅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文明办主任
1993-1994年 梅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1994-1996年 梅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讲师团团长(其间:1994.09-1995.07中央党校培训部学习)
1996-1997年 梅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1994.09-1997.01中央党校研究生院经济管理专业在职研究生班学习;1995.10-1997.12挂任蕉岭县委副书记)
1997-1998年 蕉岭县委副书记(主持工作)
1998-1998年 蕉岭县委书记
1998-2000年 梅州市委常委、蕉岭县委书记
2000-2003年 团省委书记、党组书记
2003-2004年 揭阳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市长
2004-2005年 揭阳市委书记
2005-2008年 揭阳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2003.03- 2006.06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在职研究生班学习,获管理学硕士学位)
2008-2008年 副省长,揭阳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2008-2010年 副省长(2002.09-2009.12华南理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习,获管理学博士学位)
2010-2010年 副省长,广州市委副书记、市长
2010-2011年 广州市委副书记、市长
2011-2012年 广州市委书记
2012- 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
2012年后,任现职。
第九届、十届、十一届广东省委委员。
资料:万庆良曾是改革开放后广州最年轻市长
2010年04月,广东省副省长、广州市委副书记万庆良当选广州市市长。两年多前,万庆良从揭阳市委书记任上当选广东省副省长时,就是广东副省长中唯一一位“60后”。“高天滚滚寒流急”,对于当时的形势,分管外经贸的万庆良形容说,这是外经贸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面临的局面最复杂,形势最严峻最棘手的一年。
昨日下午,广东省副省长、广州市委副书记万庆良当选广州市市长。由此,刚刚过完46岁生日的万庆良也随之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广州最年轻的市长。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将坚持说实话、办实事,不提空口号,不搞花架子,不搞形式主义,深入调查研究,扎实解决问题。”4月9日,万庆良就任广州市委副书记时发表履职感言时说。
这是对广州的承诺,也可以看作是对过去的回顾。
两年多前,万庆良从揭阳市委书记任上当选广东省副省长时,就是广东副省长中唯一一位“60后”。
年富力强的万庆良才思敏捷。“声音洪亮、朴实和蔼、很有水平。”有自称熟悉万庆良的网友在网上留言时如是评价。这与一名曾经专访过万庆良的记者对他的印象不谋而合:人好,思路清晰。
去年4月,万庆良在家乡梅州一次旅游推介会上的脱稿演讲更被一名网友评价为“激情、浪漫、诗意而富有气势,让人闻之心动,堪称经典。”
虽然万庆良很年轻,但却有26年的工作经历。在担任广东分管外经贸、口岸、旅游、侨务、外事、粤港澳合作以及对台工作的副省长之前,万庆良曾先后担任过蕉岭县委书记、共青团广东省委书记、揭阳市委书记等职。丰富的从政阅历也造就了万庆良的实干精神。
虽然出任副省长的时间并不长,但这两年多也正好是广东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一系列战略转型措施密集推行的两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下,万庆良顺应时势,提出并实施“大开放、大外事、大外经”的工作思路,通过一系列突破性创举,使广东的对外开放和外向型经济出现了新的积极变化。
万庆良也因此可以称得上新时代广东的一名“改革干将”。
化危为机
力推外经贸战略转型,为中国探路
2008年1月,万庆良就任副省长,可谓受命于广东经济危难之时。
从2007年下半年,受美国次贷危机等因素影响,外向依存度高达150%的广东尤其是珠三角,已深处一股经济寒流的漩涡之中。2008年初,华尔街日报刊发《珠三角:辉煌已成昨日旧梦》一文之后,这股寒流被海内外媒体简化为三个字“倒闭潮”。
几个月后,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珠三角也迅速被推向风暴眼的中心,受冲击程度堪称全国之最。
受此影响,从2008年11月开始,广东外贸进出口连续8个月下滑。至2009年1月探底,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31.1%,其中出口下降23.6%,进口下降42.1%。
“高天滚滚寒流急”,对于当时的形势,分管外经贸的万庆良形容说,这是外经贸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面临的局面最复杂,形势最严峻最棘手的一年。
困难前所未有,应对外经贸困难的措施前所未有、力度也前所未有。
其时,在金融危机初露端倪之时,省委省政府便旗帜鲜明地提出:国际金融危机是传统发展模式之危,科学发展模式之机。2008年底,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再次赋予广东“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的使命和机遇。
危机时刻,信心比黄金还重要。万庆良认为,困难就是我们的舞台,挑战就是我们的机遇。广东外经贸工作由此打出了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其中,在全国率先推进外经贸转型战略堪称一大亮点。
“广东省内的企业必须加大开拓国内市场的力度,既要‘稳外需’更要‘扩内需’。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必然选择。”万庆良说。
西方不亮东方亮。借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东风,广东与东盟间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国内首个由政府搭建平台、促进外资企业出口转内销的特殊展会首届外博会3天成交509亿。
外需不足内需补。2009年,160场“广东产品全国行”将广货输往了全国各地,“广货北上”、“广货西行”在国内内销市场上表现持续旺盛,其中,广货北上8个月便狂“揽”4610亿,省内消费更是强劲增长16%。
不仅仅是市场的转型,在万庆良看来,这个转型还包括发展方式转型、结构转型、布局转型、合作转型、观念思路转型等多方面内容。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显然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评价说,“广东省率先提出转型目标,力图建设‘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不仅对广东,对全国来说都是意义十分重大。”
一年迎风斗雪之后,广东外经贸形势走出了一条V型反转发展态势。
昔日的风暴中心,成了突围先锋。
活力广东
国民休闲旅游,广东再“吃螃蟹”
“我们走进梅州,我们看到梅州是一幅生态优美的山水画;我们走进梅州,我们看到梅州是一首天人合一的田园诗;我们走进梅州,我们看到梅州是一本华夏文化的历史书。”
正是万庆良的这一次脱稿讲话,令那名网友折服。
在国际金融危机大背景下,广东不仅力推外经贸转型,更将旅游业作为一块扩大内需、转变发展方式的全国试验田。这,同样也是万庆良分管的一项重要工作。
2008年3月,上任两个月后,万庆良便警醒广东旅游业:由于广东旅游业主要指标多年居全国前列,一些同志听惯了赞扬,容易捧着这块“金字招牌”沾沾自喜,看不到存在的问题,不愿意、不主动、不积极分析面临的差距、问题和挑战,这不利于长远发展。
他要求决策者睁开“三只眼”:一只眼睛看世界,一只眼睛看全国,一只眼睛看广东。这也是要求广东旅游要以战略眼光和全球视野来规划和打造。
2009年2月3日,中山纪念堂,长龙舞动,南狮腾跃。
从这里开始,广东人又率先在全国尝到甜头:作为首个“中国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广州全国率先正式推行“国民旅游计划”。
这一计划被媒体评价为“中国旅游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可谓广东的得意之作。它包括鼓励弹性安排带薪休假,大力发展休闲旅游,推动企事业单位开展奖励旅游、福利旅游,以及将修学旅游列入中小学课程等民生内容。
万庆良在启动仪式上表示,要让旅游休闲真正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和全民活动,成为推动经济社会较快发展新的引擎。
伴随着国民旅游休闲计划的稳步推进,整个2009年,广东旅游也亮点纷呈,“活力广东,欢乐祥和”口号日益深入人心。
省政府建立试行国民旅游休闲计划联席会议制度、推动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发行近100万张国民旅游休闲卡……得力于一系列创新举措的推行,在国际金融危机和甲流的巨大阴霾下,2009年广东旅游业捷报频传。
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3068.4亿元、比增15%。旅游总收入和入境过夜旅游人数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
“要把广东建设成为辐射泛珠、服务全国、影响亚太、面向世界的具有国际水准的旅游目的地,成为中国出入境的客流中心和集散地的奋斗目标。”时至今日,对比万庆良在初任副省长时定下的目标,广东正无限靠近。
粤港澳合作
起草粤港合作框架协议,助力三地开新篇
做好广东这篇文章,粤港澳合作是核心突破口之一。
粤港澳合作近几年来迅速升温,并在中央、省、到地方之间形成继续深化粤港澳合作的共识,得益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的极力推动。
汪洋自主政广东以来,积极谋划深化粤港澳合作,亲自挂帅开展粤港澳合作调研,并邀请了国家八部委参加,争取到国家编制《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把粤港澳合作提升为国家战略。
而万庆良则是推行这项国家战略的干将、良将。作为分管粤港澳合作的副省长,虽然不少广州人并不熟知,但因为频繁往返三地参加粤港澳合作联席会议推动三地合作,万庆良早已为港澳人士所熟悉。
4月7日,就在万庆良就任广州市委副书记的前两天,《粤港合作框架协议》在京签署。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廖晖出席签署仪式。广东省省长黄华华、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代表粤港双方签署协议。
这份协议是我国内地省份与香港特区之间签署的首份综合性合作协议,提出了携手打造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率先形成最具发展空间和增长潜力的世界级新经济区域的粤港区域发展的共同愿景。
“这是粤港澳合作的新里程、新起点!”
“意义可与创办特区相比!”
协议甫一亮相,便受到海内外舆论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有香港媒体也认为,新阶段的粤港合作要从既有模式另辟蹊径,框架协议揭开了粤港合作新一页。
事实上,粤港将签署这份协议的想法早在去年两会期间,汪洋、黄华华在京会晤曾荫权时便已公布。按照安排,协议起草由香港政务司司长唐英年和万庆良共同负责。一年多来,粤港高层举行了多次工作会晤,深入探讨,共同研究部署制订框架协议工作。
在珠江口西岸,粤澳合作也正在迅速推进。目前,双方已成立《粤澳合作框架协议》起草工作小组,并正式开展工作。与《粤港合作框架协议》一样,《粤澳合作框架协议》也将争取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
而早在去年8月,备受关注的《横琴总体发展规划》便已通过国务院批复。这也是承载粤港澳合作梦想的一片希望之地,这份规划的牵头组织编制人万庆良诗意地将其形容为“横空出世琴鸣四方”。
老百姓说,“横琴开发传了很多次,终于等来这一天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