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21-10-13 16:10 |
---|
签到天数: 405 天 [LV.9]大名鼎鼎
小编
- 积分
- 234953
|
家乡于我,四季如歌,春华秋实、夏荫冬阳,苍茫盎然。每一缕风都能唤起我的的童年,每一滴水都能荡起我的回忆—— 作为老郝穴的我,于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出生长大,再到读书和插队乃至工作,风风雨雨几十年,从未挪过一步;虽说曾搬过四次家,如今住宅的环境较以前宽敞、明亮、舒适,但总是忘不了孩提时代居住的那座老屋——三间瓦房(俗称:黑色纸瓦),除了屋内梁、脊檩、椽子、门楣、门槛等属于木质结构(都是从河南堤老屋撤迁的材料),但四周是用一根根芦苇裹草夹成壁子,再用稀泥巴涂抹成墙。就这座门牌为39号的房子,在当年都属于“富裕”人家。
古老的小镇,坐落于荆江堤旁,素有 “仙鹤故里” 之美称;在通往江堤的路段有一个小巷,名叫童家湾。位于西湖垴(西湖路)东南部,西接衙门巷,北接樊家巷,现为郝穴五金职工宿舍。
此巷名来自童姓家族,在解放前生产耕田用的犁铧(即耕地的农具),那时人们把它叫着“罐头厂”(即方言土话)。其犁铧为生铁浇铸,前有长约二寸的铧尖,尖后为空腔铧腹,套戴于犁头,尖后腹的两侧各有一宽约八分、长约三寸、内厚外薄的边檐,檐后连接有长约寸七八、稍外倾斜的耳,用以分开翻动的虚土。整个铧的外形略似斜倒的塔式。
斗转星移,时过境迁。尽管在六十年代初,该厂因诸多因素关门了,却成为了郝穴曾经辉煌的那段手工业不可磨灭的历史。因此,让我们记住,土地是民之根本,是社稷之源。请深爱滋育我们的家乡,带着这份深爱去进行新的发明创造,让古老的小镇焕发青春。
在童家湾巷口的通幽处,有一座清澈的古井。它建于什么时期,我也说不清楚,只知道井沿被绳索刻满深深浅浅的凹槽。它的井口直径大约一米,井内用青砖镶砌,井壁上布满了绿绿的苔鲜,一块块面积不大的古青砖错落有致地围成一圈。那马蹄形的青石井沿高出地面,其周围铺满的青石板,早已被风雨剥蚀的凹凸不平,彰显着古井的历史。
古井旁有一棵桑枣树,刚劲挺拔、绿意盎然。寒来暑往,万木凋零,唯有桑枣树翠绿欲滴,像一位美丽的少妇守候在老井身旁。据父辈讲,在我爷爷的爷爷那时候,井旁就有这棵桑枣树;按时间推算,至少也有上百年的历史。
小时候,每天放学回家路过小巷时,和小伙伴们都要跑到那里去玩耍,看大人们在古井旁用木桶吊水的情景;因井水清澈明亮如镜,在一起长大的发小,总喜欢趴在井沿哼几首歌儿,或吟几段唐诗,井内即刻回声缭绕;现在想起来,仿佛有在北京天坛回音壁的感觉,每当一阵微风吹来,顿觉凉风习习,井旁的桑枣树随风摇曳,树叶沙沙作响,偶尔有几只小鸟飞出。那幅迷人的画面,至今仍能带给我无尽的回味。
古老一眼井,温柔一条巷。当年的小巷,热闹非凡。居住在这里的三十多户人家,还没有用上自来水,虽说可以去长江取水饮用,但用井水更便捷。所以,居民们的生活用水全部来自于井水。古井前有一条石板路通向小街,赶路的人路过古井,口干舌燥了,就从老井里提出一桶又清又凉的井水,用木瓢舀出来,“咕噜咕噜”地喝上几大口。
夏天,古井里的水很凉很凉。记得儿时,母亲常买回一筐西瓜到家,让我们兄弟姐妹解暑。只因炎热酷暑,吃再多的西瓜也难以降温。我聪明的二姐和三姐想了一个妙计,用麻绳精心编织一个个小网子;每天早晨做的第一件事,把装进西瓜的网子,系上一根粗绳索,一头放到井水里,一头栓在树上。待中午正热时,我和小弟嚷着两个姐姐去老井取回西瓜,让我们痛痛快快地消暑。说真的,那滋味比现在吃冰棍和冰淇淋还要过瘾解热。
冬天,古井里的水很暖很暖。小巷里接憧而来洗菜、洗衣的人,紧紧地围在古井旁。刚从古井里打出来的水冒着热气,把手放进去,没有半点冻手的感觉。到了三九寒冬,地上铺满了厚厚的冰霜,井水如同一眼温泉,显得格外暖和。同时,小巷里涌出的孩童们,像一群快乐的小鸟,在古井旁飞来飞去,把弥漫热气腾腾的井水,溅起一朵朵浪花,将冬天泼墨的如春天一般。
于七十年中期,因小镇扩街建设,热闹的小巷陆续搬迁,那一座古井也被废除填埋。后来,我家从童家湾迁到樊家巷,在西湖桥内荆河旁,重新盖了三间砖木结构的房子。虽说离开古井四十余年,偶尔经过那里,多想看到古井的重现,和小伙伴们趴在井沿,找回童年天真无邪的快乐……
岁月无情,记忆如昨。沉淀在家乡那一座冬暖夏凉的古井,永远定格在我不老的记忆里……
作者简介
袁丹银、男、生于1958年、中共党员、荆州市江陵人,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以笨拙之笔记录点滴的生活,以敬畏之心雕刻思想的花朵,永远放歌在文学的路上。闲暇之余,擅长诗歌、歌词、朗诵诗、随笔散文等,曾在报刊、电台、国家网站发表文学作品千余首(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