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21-10-13 16:10 |
---|
签到天数: 405 天 [LV.9]大名鼎鼎
小编
 
- 积分
- 237083
|
六合垸农场位于江陵县东南边缘,在江汉平原四湖地区总干渠以西约1.5公里处,东距武汉市210公里,西离荆州城59公里,东北与潜江市张金镇接壤,北以曾大河为界与三湖农场相望,西面和南面与江陵县白马镇毗邻,东西相距9.5公里,南北相距6.6公里。
建场初期,六合垸农场垸内有五湖:鸭子湖、梅林湖、富家湖、三马湖、曹夹湖,还有五岭:李家岭、左家岭、杨中岭、家角岭、姜家岭。地势起伏,但高差不大,大致自然平坦,系冲积平原,由洪水泛滥所带泥沙,逐年沉积而成。
六合垸由来已久,到底从何时开始叫的这个名字,现已无从考据,但六合垸历史上确有亢辛、良木、岳家、佛华、朱谢、太师等6个小垸。
1989年冬季,村民在鸭子湖推鱼池时,挖出一个古树树干,3-4人才能合抱。若干年前,这地方或许是森林,也许发生过剧烈地壳运动。
1928年以前,六合垸大部分是肥沃的良田,1928年至1933年,由于长江、汉水分洪,东荆河、荆江大堤相继溃口,长湖之水下泄,长江新滩口江水倒灌,四水相争,处于江汉平原低洼之地六合垸,成了一片泽国,致使湖道淤塞,积水阻塞不畅,形成“夜堂垸”。
那时河道曲折,河叉湖泊纵横交错,蒿草满地,芦苇丛生,方圆几里,杳无人烟。在黑暗的旧社会,历代反动统治者不顾人民的死活,横征暴敛,居住垸东高坡之地的南房台、孙家台、谢家台、八大户、瓦台垸、杨家口、周家台的农民,在湖边堤埂种有少量田地,每逢下雨,湖水上涨,淹没耕地,庄稼十种九无收,生活相当凄苦。加上血吸虫病的肆虐,劳动人民在水深火热中煎熬。建国后,湖区人民迎来了春天,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始大力治水。
1952年,政府组织了四湖水利工程全流域的勘测规划设计,1955年开始治理,1958——1959年动员数万民工建成东、西干渠和中干渠(也叫总干渠),使积水有了出路,它通过总干渠经洪湖排入长江,直接威胁湖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渍水问题得到极大缓解,同时这也为六合垸开荒办场创造了条件。
1960年1月,江陵县水利局奉县委之命,组织人员对王市、邓港等地进行实地勘测。嗣后,设计建场方案,从县里抽调部分干部筹建农场。
6月,湖北省农垦厅和荆州地区农垦局联合组织人员对六合垸、白鹭湖等地进行勘测,7月,江陵县委决定合并王市、邓港农场为六合垸农场。
根据1961年的《湖北省国营农场建场设计任务书》记载,六合垸农场最初定型总面积为4767公顷,耕地3667公顷,后实际为3180公顷,耕地面积为1731公顷。
六合垸农场从1960年建场至今,隶属关系不断变更。1960年属江陵县县办农场。
1961年4月,江陵县委改六合垸农场为六合公社。是年10月江陵县委又将六合公社改为六合农场。
1963年1月至2001年12月的39年间,隶属于湖北省农垦(局)厅,命名为湖北省国营六合垸农场。总场书记、场长配备为正县级干部,由荆州地委组织部提名,省委组织部任命。
其间1971年9月属中国人民解放军湖北生产建设兵团,该场为二师十六团(隶属武汉军区)。
1972年11月底兵团撤销,改属湖北省农垦局。
1984年3月,该场隶属湖北省国营农场农工商联合总公司。
2001年12月六合垸农场划归地方,属荆州市管辖,履行政府和企业的双重职责,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管理模式,即:荆州市六合垸农场、荆州市六合垸管理区。
2004年9月六合垸农场隶属江陵县,学校以及派出所、法庭等社会职能逐步剥离予江陵县,仍为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即:江陵县六合垸农场、江陵县六合垸管理区。
经过45年的建设与发展,六合垸农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口由1961年903户、2417人发展到2005年3450户、11506人。农场经过了多次体制、机构改革,现在管理区机关有党政办、组宣部、经济发展局、财政局、社会事务局、政法办、群团办、武装部等部门,包括10个农业单位,4个场直工副业单位。
路漫漫其修远兮。无论六合垸农场隶属关系如何演变,一代又一代的六合垸人民一如既往地在这片贫瘠而炙热的土地上挥洒着热血和汗水,新一代的六合人仍将继续沿着前辈们开辟的道路,用辛勤的汗水和百倍的努力,把六合垸建设得更加和谐、更加富强、更加美好。
来源:江陵县档案史志信息网 作者:张如冰 朱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