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21-10-13 16:10 |
---|
签到天数: 405 天 [LV.9]大名鼎鼎
小编
- 积分
- 234953
|
江陵县熊河中学
凡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江陵县熊河中学工作过,上过学的人,都干过一种农活。那就是一一到学校的沙岭农场挖花生,我们称“刨花生”。
我上小学、初中、高中时(70年代)那时,全国的学校都在贯彻“学生也要学工、学农、学军”的最高指示。作为农村中学,“学工”没条件,“学军”不现实,最可操作的就是把伟大领袖的最高指示落实到轰轰烈烈的“学农”活动中。于是,学校发动师生在白马樊湖和熊河沙岭村开垦了两个面积上百亩的校办农场。
师生到樊湖农场主要是挖“泥炭”(各种湿地粗纤维植物腐烂后的堆积物,可以一块块挖出来晒干了做燃料,做肥料)、种水稻。到沙岭农场主要是种花生、养鱼(四口鱼塘是77、78届高中同学挖出来的)。
沙岭农场的沙壤土最适合种花生。四月中下旬,师生们就在地里播下了希望的种子,期待着秋天的收获。不同于现在品种选育后花生果可以直接从地里拔出来,那时的花生果拔起藤子后大部分会留在地里,需要人工一寸地一寸地去挖出来。挖花生效率最高的方式就是用铁钉耙刨。
学校组织刨花生一般在10月上中旬,持续7天左右。那段时间全校学生的课堂就在沙岭农场(名曰开门办学)。同学们每天早上带着一张钉耙(一种带齿的铁制农具,非常适合翻挖沙土),一个小孔竹篮,一副碗筷,从家里直接赶到沙岭农场(7点半各班点名记考勤),按照学校分配给各班的地块开始劳动。
家住街上的同学家里没有钉耙怎么办?办法总比困难多嘛,关系好的农村同学会给他们带上一把。那个年代,农村谁家没有一两张钉耙呢?班主任老师会安排男生拔花生藤,堆放在一起,女生围坐一起摘花生藤上成熟的花生。摘完藤上的花生后就开始刨地里的花生了。全班同学一字排开,每人负责一米宽左右,坐在地上争先恐后往前刨。
刚开始,大家轻松地从沙地里刨出一颗颗白胖胖的花生,一会儿就有小半篮了,既新鲜好玩又有成就感,劲头十足。两三个小时后,膀子就酸了。长时间坐在湿地上,衣服也湿了,很难受的。这时候老师就开始做宣传鼓动了。一会给同学们讲讲故事,一会让能歌善舞的同学表演个小节目,疲劳和厌倦也就随之驱散了。
十二点左右,从公路上“突突突”开过来一辆红色“290”四轮拖拉机,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那是学校给参加劳动的师生送免费午餐来了。几大筐米饭,几大桶油花花的猪肉炖萝卜(或白菜)从拖厢里抬下来。食堂的师傅按班级把饭菜分好,各班生活委员带几个同学把自己班上的那一份饭菜抬回来,愉快的午餐正式开始!可以想象,一二十个班级,几百上千名师生在花生地里一起吃饭,那风卷残云的场面是何等壮观!
刨花生劳动期间,学校每天都会杀一头肥猪(学校小养猪场自养的)犒劳师生。那种在野外幕天席地和老师同学一起“大碗吃饭,小块吃肉”的快乐简直无法形容,这样的记忆恐怕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当下流行的小资情调的野餐根本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刨花生劳动是在分花生的高潮中结束的。最后一天放学前,学校会给每个参加劳动的同学分几斤花生。经检查验收合格后(标准是抽查若干处,每平方米刨不出三颗花生),各班同学带着自己的篮子,依次来到土丘一样的花生堆前排好队,学校后勤处老师用一个小筐子满满盛上一筐子花生,倒进每个同学的篮子里,让大家带回去,作为对几天刨花生劳动的奖励。提着花生走在回家的路上,那种用劳动获取报酬和奖赏的愉悦与自豪洋溢在每个同学脸上。
最最开心的一次刨花生是我刚升到高中的1976年10月那一次。记得是10月中旬一天的下午,我们正在刨花生,突然学校音乐老师用高音喇叭喊起了口号,大意是拥护华主席,打倒四人帮。起初我们一脸茫然,不知道“四人帮”是什么,是哪四个人。后来听到明确喊出打倒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之后,我们还是懵懵懂懂,疑惑不解。随后,学校领导通知:明天暂停刨花生,全校师生上街游行,庆祝党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顿时农场上空一片欢腾,大家敲钉耙、扔篮子,表达内心的莫名喜悦。
进入八十年代后,学校教学活动逐步走上了正轨。学生虽然每年也还要到沙岭农场参加种花生、刨花生的劳动,但时间短了很多。后来初、高中毕业年级学生还可以享受免劳动待遇。我1981年回母校任教后,也带学生去刨过花生。遗憾的是学校再也没有杀猪,给师生提供免费午餐了。
李东升 2023.10.3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