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登录

查看: 1421|回复: 0

常为郝穴客, 先生忧民瘼。江水说害利, 切口论开合。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

主题

27

帖子

204

社区币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15
发表于 2022-7-4 10:44: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微信图片_20220704103823.jpg
诗曰:
常为郝穴客, 先生忧民瘼。
江水说害利, 切口论开合。

袁中道月下论开合
谢川

这是一首赞美明代文学家“公安三袁”之一袁中道关注民生,心忧社稷的诗。

袁中道,生于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6月10日)卒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10月19日),字小修,一作少修,湖北公安人。明代文学“公安派”领袖之一,与其兄袁宗道、袁宏道时称“三袁”。史书记载,袁中道少即能文,16岁中秀才,以豪杰自命,性格豪爽,喜交游,好读老庄及佛家之书。成年后科场考试,几经落第,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中进士,授徽州府教授、国子监博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

在文学上,他反对复古拟古,认为文学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天下无百年不变之文章”,提倡真率,抒写性灵。晚年针对多俚语纤巧的流弊,提出以性灵为中心兼重格调的主张。作品以散文为佳,游记、日记、尺牍各有特色。游记文描摹入微、情景交融,日记也写得精粹,对后世日记体散文有一定影响。特别是关心民生疾苦之作,能切中时弊,写得较清新。有《珂雪斋集》20卷,《游居柿录》(《袁小修日记》)20卷传世。

万历癸丑年(1613年)十月十五日,袁中道从沙市乘船,沿长江而下,前往龙湾市(原属江陵,今属潜江市)造访表兄苏惟霖(字云浦),船到古镇郝穴时,天色已晚,在切口(即长江与内荆河交接处)换一小船夜宿。是夜,浩月当空,袁中道在一轮明月下,站在切口高处,俯首看着滔滔的江水直奔内河,抬头远眺一望无垠的良田,联想起朝廷臣工们对郝穴切口的开、合争议,不禁感叹道:“按郝穴,旧议开,开则江汉合流,其利甚大。然穴内地旧捐以予水者,今悉成膏腴,一开必有泛滥之患,,故居民惮开。予谓荆之江水,实为民害,岁议捍蔽,年年奔决。夫古以九穴十三口泄水之势,故江势有所分,今诸穴皆淤矣,诸穴口皆淤,而止以一郝穴泄之,恐三湖两岸之田庐,所伤必甚,故不得不议止也。”(见《袁小修日记》)
微信图片_20220704103843.jpg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荆江古有九穴十三口,夏水高涨,水从穴口处分流,水患相对平稳。到了明代,九口十三穴或因淤积而堵,或因人为筑堤而封,仅仅剩下郝穴口尚未合垅。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长江最大的郝穴口终于被封堵,自此,长江自万城到监利的大堤连成一整体,局部水荒得到遏制,但是,长江水位升高,被封堵的口,年年在缺口闹水灾,大水一来,水漫大堤,堤脚不固,只能又挖开切口放水减压。水退后,封口又堵上,因此朝野上下对郝穴口是开、是合,争论不休。

袁中道借这次探亲访友机会,来到郝穴,在实地查看后,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过去有人认为郝穴口开,江水从穴口处直流内河,是大大小小湖泊、河流的水源,通汉水(汉江,也泛指内陆水系),商贾运输之道,沿江河集镇,经济繁荣,利大于弊。但是,情况在变化,多年来的内陆淤积,舍弃了水的地方,现已成为良田,如果郝穴口继续敝开,必然有洪水泛滥之忧,水渍良田,这一带集镇居民生命、房屋财产不保,百姓害怕,会纷纷离开故土, 迁往他乡。今天,我来到这里,在月光下看见了一望无涯的良田,因此,认为继续敝开郝穴口,实为民害。这里每年都在议论封口遮蔽,又年年都在听说决口泛滥。古代有九穴十三口,洪水来了可从诸多的穴口分流出去,大水很快泄走,不会给百姓带来灾难。现在诸穴口都已淤积堵塞,只剩下郝穴口,洪水一来,滔滔的洪水从一个穴口涌入,小河大湖恐怕都难以承受,广大的农田都要淹没在大水之中,对百姓的生命、财产伤害会更大,孰轻孰重?所以我主张将郝穴口封堵,以消除三湖二岸的水患。

从上述日记可看出,袁中道是一个忧国忧民的读书人,在探亲访友的路途中看景思情,思考多年困扰官府、百姓的水患,权衡郝穴口敝开或封堵的利弊,并高瞻远瞩地拿出了自己的见解。袁中道在这里议论郝穴口的时侯,还是一介书生,三年后才考中进士做官,可见他胸怀大志,以天下苍生为已任,为国分忧,关心民生民瘼,无论在朝在野,都把江山社稷,百姓疾苦放在心里,敢于担当,不亏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一代大文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